达芬奇修改语言
达芬奇修改语言
在西方,有一个著名的传说。说是在1492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名叫列奥纳多·达芬奇。他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全才,是画家、发明家、雕塑家和哲学家。他的艺术成就很高,但更令人赞叹的是他的科学才能。
有一次,他在研究绘画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画上的线条和色彩,如果按照正常的比例来画的话,那么画面上就会出现一种不和谐的感觉。于是他决定对绘画的语言进行改革,也就是要改变它。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达芬奇的妻子苏珊娜就帮助他一起做这项工作。她首先把一些比较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进行了删减,然后再把这些删减后的线条和色彩重新组合在一起。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合适的搭配方式,并且还把它应用到了自己的作品中。
但是,这种新的方法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有人甚至说:"这些新产生的颜色太刺眼了!"还有人说:"这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油画!"对于别人的批评与指责,苏珊娜并不在意,她相信丈夫一定能想出更好的办法来。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达芬奇发现了人眼的视觉特性。原来人的眼珠可以上下转动180度,也就是说,眼睛看到的物体不是平面的,而是有立体感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物体都是平面的呢?难道它们真的不存在吗?
带着这些问题,达芬奇才有了灵感。他想:既然眼睛可以看到立体的世界,那我们的绘画为什么不能也呈现出立体的感觉呢?于是,他又开始尝试用不同的颜色去描绘同一事物。果然不出所料,他所画的物品看起来更加真实了。
就这样,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之后,人们渐渐接受了这种方法。而这种方法也被人们称之为"明暗法"。从此以后,各种不同颜色的颜料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美术创作之中。
其实,"明暗法"并不是由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妻子苏珊娜提出来的。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希腊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就已经发明了这种画法,只是那时候还没有给它起一个合适的名字而已。直到16世纪时,法国科学家伽利略通过实验才发现并提出了它的原理。
由此可见,任何一项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像我国古代先辈们所讲的那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准备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所以要想成功就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