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中用来组织笑料的手法叫什么,相声常用手法
本文目录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什么的工具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
概念图(concept map)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Ausubel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Ausubel的先行组织者主张用一幅大的图画,首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
特征
(1)层级结构
运用层级结构的方式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了。含义最广最具概括性的概念在最上端,更多的明细的概括性不强的概念依次排列在下方。一个特定只是领域的概念层级结构也取决于这个知识应用的背景,构建概念图最好能够参考我们试图回答的特定的问题,或者参考我们希望通过概念图来理解的事物或情境。
(2)交叉连接
运用交叉连接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交叉连接表明了概念图上的某些领域知识相互联系的方式。在新知识的创建中,交叉连接表明了知识创造的跳跃性。
(3)理性与情感交融
虽然概念图表现的是概念和命题,但同样反映了创建者在创建概念图过程中的情感状态,概念图既有理性的、清晰性的特点,也映射了创建者的情感品质。
征求一些关于相声的基本知识谢谢
相声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以北京话为主。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对口相声由两个演员一捧一逗,通常又有“一头沉”和“子母哏”两类;群口相声又叫“群活”,由三个以上演员表演。传统曲目以讽刺旧社会各种丑恶现象和通过诙谐的叙述反映各种生活现象为主,解放后除继续发扬讽刺传统外,也有歌颂新人新事的作品。
扩展资料
相声用笑话、滑稽地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用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多用于讽刺,现也用来歌颂新人新事。
晚清年间,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各地也有“方言相声”。相声中的“情节”是若断若续、若有若无的。相声的内容使人感到是不确定的。
在相声表演中,演员不再享有评书演员那种“说书先生”的地位,演员与演员、演员与观众都是以一种平等的对话者的身份出现。他们可以对事物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这种来自多方面的不同意见,既构成了相声形式上的特点,又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的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相声
相声包袱_从预设理论看相声中的包袱现象
【摘要】相声作为一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其表现手法也是相当的独特。本文运用预设理论分析了几个相声片段,对相声中的幽默语料进行分析,由此得出滑稽语言中的幽默来源。
【关键词】预设理论;相声;包袱;幽默
一、相声和包袱现象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对于相声的定义,曲艺界还没有一致的看法。传统观点认为:相声是一种“相”(即面部表情)和“声”(即语言)的结合体。相声大师侯宝林曾说:相声是以“说”和“笑”为特点的喜剧艺术形式(方成 2006:2)。
包袱是相声艺术中的重要术语之一,指相声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在酝酿、组织时称“系包袱”,迸发时称“抖包袱”。习惯上也将笑料称为“包袱”。逗哏与捧哏合作,通过捧逗的衬托、铺垫,使叙述中逐渐组成包袱,产生笑料(王立叶 1982:50)。
二、预设理论
1、预设理论的发展
哲学家是德国人弗雷格是提出“预设”的第一人。他的预设理论包括如下内容:“第一,指别短语和时间从句预设它们在实际上指别的结果;一个句子及其相应的否定物共同具有同一组预设;一个断言或者一个句子或真或假,其预设必真或令人满意”(索振羽 2000: 127)。通俗地说,一个论断A预设B,当且仅当B有所指(即B表示的对象存在)是A有真假的必要条件。
20世纪50年代,语言哲学家斯特劳森发展了弗雷格的思想,他从日常语言的角度指出罗素的“指称理论”没有区分句子和句子的使用。他对指称问题的探讨引起了无数逻辑学家及语言学家对预设现象的关注,并将预设拓展且深入到逻辑语言学领域。
2、相声语言中预设的种类
乔治·尤尔对预设的分类作了详细的阐述,他提出了存在预设,事实预设,结构预设和反事实预设(乔治·尤尔 2000:268)。肯普森认为预设在定义上可分为陈述预设和言者预设。
詹斯、奥尔德等人把自然语言的预设分为三种类型:存在预设,事实预设和种类预设。根据讨论需要,本文将预设分为文化预设、存在预设、行为预设来研究。
⑴、文化预设
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是文化预设的一个重要依据。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中又蕴含着文化要素。相声中的文化预设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以语言文化的美来展现相声的魅力。例如传统相声《地理图》中的“贯口”,“走清河、沙河、昌平县、南口、青龙桥,……最后到上海”(仇颖洁等 2011:67),表演者吐字清晰,语言流畅,浑然一体,一气呵成,在语势夸张里显示出了祖国的幅员辽阔。
我们再拿侯宝林先生的相声《买佛龛》中的一段:
甲:……老太太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主。”
乙:噢!灶王爷是一家的头儿?
甲:户口上可没他。多会儿见过民警来查户口:“老太太,你们灶王爷在家吗?请出来我跟他谈谈”(王立叶 1982:75)。
要理解这一段对话,我们需要知道灶王爷这个名词所代表的意思。灶王爷是我们传统文化里的神话人物。他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也是能掌管一家祸福的神。中国是信奉多神的国家,在我国古代人们信奉的众多神灵中,灶神在民间的地位是最高的。
⑵、存在预设
存在预设就是语句主语所表示的对象存在的预设。“某事物存在是判断真和假的必备条件,或者说,某事物的存在是某句子的肯定否定形式的必备条件,此事物的存在即‘存在性前提’”(郭聿楷 2008: 69)。存在预设交际双方对世界上的事物和人的存在的认识,通常这种预设的推知不需要语境。在相声中,存在预设还能给人们提供信息的焦点,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
甲:(学相面)……先看你这头一相。若看你这五官相貌、言谈话语、精神外表、举止端方,很像一位说相声的。对不对?
乙:哎呀,对!(伸大拇指)
甲:这叫能耐。再看你家庭:你哥哥准是男的对不对?
乙:对。
甲:你哥哥准比你岁数大,对不对?
乙:对(王立叶 1982:80)。
这则相声的幽默之处有两点。第一点,观众知道乙是说相声的,甲的相面就给人以笑料。第二个笑点在于“哥哥”,哥哥肯定是比自己年长的男子。这两个包袱都是运用了存在预设的理论。这样的设置不仅增加了相声语言的表现力和幽默感,同时也通俗易懂,给相声带来广泛的听众。
⑶、行为预设
言语行为有可以被用来实施某一行为的功能,说话者发话的目的很可能不是局限在话语的表面,而是想通过行为预设引导并改变别人的行为,相声中的行为预设往往会引起幽默或讽刺。
比如马季的相声《宇宙牌香烟》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你不抽我这宇宙香烟,你就没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你不抽我宇宙香烟,你年轻人你就搞不上对象!你不抽我的宇宙香烟,你学生你考不上大学!没有宇宙香烟,在座的各位都过不好年。我们宇宙香烟,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设备完善,技术一流,请您记住电报挂号:一推六二五;电话:不管三七二十一。”
在这里推销人使用大量的强势语言,好像恨不得人人都抽上宇宙牌香烟,老人小孩妇女无一例外,没有它就无法正常生活。而观众明白抽烟在生活中并没有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样的行为预设就带来了幽默。
3、预设的时代性和相声语言
相声的时代主义传统决定了它的时代性。相声语言中的文化预设是与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相联系在的,具有时代的特征。最初的相声艺人和听众都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之间没有思想隔阂,所以相声艺人的表演会吸引过往的群众驻足观看。但是传统经典相声的共知性和合适性的幽默效果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含有时代性的预设引起的相声包袱会渐渐难以分辨。我们拿传统相声《歪批三国》为例:
乙:那周瑜的姥姥家姓什么?
甲:姓既呀。
乙:诸葛亮他姥姥家姓什么?
甲:姓何呀。
乙:《三国》上没有哇!
甲:怎么没有,你是不注意。
乙:在哪点儿?
甲:周瑜命丧巴丘,临死的时候仰天长叹,说了那么两句话,不就说明了吗!
乙:哪两句?
甲:说:“既生瑜何生亮”。即氏老太太生的周瑜,何氏老太太生的诸葛亮。
乙:哦,那是两姥姥哇!
甲:对呀!(王立叶 1982: 67)
甲正是因为不了解乙所预设的《三国演义》时代背景而笑料百出。不了解“既生瑜何生亮”的背景的观众理解起这段相声也会有难度。由于时代的变迁,相声的包袱也要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方成.侯宝林的幽默[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2]郭聿楷.语言学探索[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王立叶.相声艺术与笑[M].北京:广播出版社,1982.
[4]乔治·尤尔.语言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仇颖洁李灏.相声中预设理论的运用[D].湖北: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1.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本文运用预设理论分析了相声中的包袱现象,对文化、存在和行为三种类型的预设定进行了深入探讨,文章指出:相声中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引导并改变别人的行为的例子很多;言语中带有强制性的语言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甚至产生幽默感等效果(如马季的宇宙牌香烟);而一些传统经典段子也会因为时代变迁而被淘汰或者更新内容以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和兴趣点(歪批三国),从概念图到现实生活——关于知识构建与表达方式的思考与实践,不仅提供了丰富且实用的理论知识框架和方法论指导实践应用外还展示了作者对于当前教育领域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挑战进行前瞻性思考和探索的视野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