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围虾得名因为什么,基围虾的名字怎么来的
本文目录
基围虾因何得名
基围虾得名主要因为养殖方式得名的。
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为了防止水患当地人将海岸用“基围”围起;而海虾的一个品种“麻虾”喜欢在涨潮时候将自己藏在浅海的泥沙中生活,渔民发现麻虾的这一特征后,建起基围来捕捉麻虾;后来,渔民开始在海边用海水养殖这种虾,就为其起名为“基围虾”。
与野生海鲜不同,基围虾是一种海水养殖虾类。基围虾也属于海鲜产品,不过与一般海鲜不同的是,它绝大多数是人工养殖的;而人们常说的海鲜则是自然生长经人工捕捞得来的。
扩展资料:
体淡棕色,额角上缘6~9齿,下缘无齿。无中央沟,第一触角上鞭约为头胸甲技的1/2,腹部第l~6节背面具纵脊,尾节无侧刺。第一对步足具座节刺,末对步足不具外肢。
近缘新对虾的形态特征与刀额新对虾相似,不同的是其腹部游泳肢鲜红色、雄性交接器为“Y”形,雌性交接器为“C”形,中央板呈台状。
广温广盐性虾类。广泛栖息于沙底、沙泥底、泥底的海区,在沿海50米等深浅范围内均有分布,而以10米内数量较多。刀额新对虾水温适应范围很广,在海区8~29°C均有分布,养殖水温以18-25°C为宜。
刀额新对虾是广盐性种类,盐度范围可在0‰一34‰间。食性很杂,以捕食底栖生物为主,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及游泳生物。
基围虾为什么叫基围虾
在我国南方近海的田地,为防御水患,在周围修筑堤围,称"基围"。海虾的一种因喜随海潮游到基围下水流平缓区域产卵,故称基围虾。
别称为麻虾、虎虾等,对虾科新对虾属动物,分布于日本东海岸,中国东海与南海,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及澳大利亚;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基围虾属于近岸浅海虾类,它具有杂食性强、广温、广盐和生长迅速、抗病害能力强等优点,而且能耐低氧,具有潜底习性。因壳薄体肥,肉嫩味美能活体销售而深受消费者青睐。是目前“海虾淡养”的优良品种。
扩展资料
基围虾收捕
基围虾的收捕时间:主要看成虾的生长情况和市场需求。一般在稻田中养殖90一110天即可生长到8―10cm商品虾。正值水稻成熟季节.这时在收割前将虾收捕完后可以开镰收割,常用收捕方法有以下几种。
1、地笼收虾:在傍晚时将地笼下在稻田的养虾沟处,第二天早晨收笼,每笼可收0.5―1kg,每亩田可下25―30片笼。
2、拉网捕虾:将稻田水归入边沟,然后用小拉网在稻田沟内拉网.一般连续拉3―4网。起捕率达40一50%,拉网时间在傍晚进行。
3、干田放水收虾:水温在10一15℃时虾停止摄食和生长,这时稻田通过以上两种方法收捕,剩下数量不多,可放干边沟水干法收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围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围
基围虾得名主要因为什么因素
基围虾名字来源是来自基围养殖。
资料扩展:
“基围”是指一种养殖虾的方式,所以基围虾并不是专业名称,各地基围虾所指代的虾有不同。早期,基围里养的虾主要是刀额新对虾,所以它算是最正统的基围虾。后来,长毛对虾、日本囊对虾也被称为基围虾。
“基”就是基堤、堤坝,“围”就是围起来。中国华南地区有些人会在河流入海口用石头围起堤坝,早期是为了防御海水侵袭田地,后来发现,有些虾苗会在涨潮时进入堤内,出不去了,慢慢长大。
这样不出海就能捞到虾。于是,广东渔民就把这种堤坝发展成石头围起来的池塘,用来养虾,基围里的虾,都叫基围虾。
基围虾的虾苗来自涨潮带来的野生虾苗,期间不用投喂,自有红树林滩涂的各种小生物供虾捕食。人只用隔半个月开闸放掉污水,等涨潮带进新鲜海水即可。
这种养虾方式几乎零成本,而且虾肉口感基本等同于野生虾,一时大受欢迎。1980年代,香港的基围虾售价甚至接近石斑鱼。
早期,基围里养的虾主要是刀额新对虾(芦虾),所以它算是最正统的基围虾。后来,长毛对虾(白虾)、日本囊对虾(竹节虾)也被称为基围虾。
但随着基围所需的原生滩涂越来越少,而且产量低,竞争不过现代的虾池,基围纷纷消失了。如今,在香港米埔保护区,还保留着一些基围。里面依旧养虾,但不卖,用来做自然教育。
基围虾得名源于什么
基围虾叫基围虾的原因:因为基围虾是在海水基围、淡水育种中养殖的,它的名字就来源于基围养殖。
基围虾是淡水育种、海水围基养殖的,其得名原因是“围基养殖”。基围虾形态像对虾,但它的壳比对虾软,体形没有对虾大,一般如中指大小,广东沿海的河口海区产量较高,且体肥壳薄、肉质鲜美爽口。
基围指的是广东近海周边的田地,为了避免水患的出现,就在田地的四周进行修筑了堤围,所修筑的堤围就被叫做基围。而一些虾类非常喜欢跟随着海潮的方向,进而游到基围下水流的平缓区域开始产卵,因此就被叫做了基围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