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3-18 84
0
D=轮毂直径(英寸×) + 轮胎宽度(mm)×扁平比(%)×
轮胎参数调整基础
四轮定位参数优化
动平衡校正操作流程
性能参数联动调整案例
以提升操控性为目标的多参数协同修改方案示例:
关键提示
关键提示:修补后的轮胎必须重新平衡,且平衡块总质量不宜超过轮毂承重极限。
前束角校准
前束角校准:
目标值:多数车型设定为0°至+0.°(轻微内八);
工具:使用激光定位仪测量两侧轮胎前端与后端距离差,调节转向横拉杆长度。
前束角校准:
前驱车辆
前驱车辆:左后→右前,右后→左前,左前→左后,右前→右后;
后驱车辆:左前→右后,右前→左后,左后→左前,右后→右前;
四驱车辆:全交叉换位(左前→右后,右前→左后,左后→右前,右后→左前)。
前驱车辆:左后→右前,右后→左前,左前→左后,右前→右后;
动平衡不良会导致高速抖动和部件磨损,校正步骤需严格遵循与的规范:
参考中车型分类标准,小型轿车前轮建议0-0kPa,SUV车型前轮0-0kPa;
需结合载荷与温度动态修正:夏季胎压降低-0kPa防止爆胎,冬季升高kPa增强抓地力。
参考中车型分类标准,小型轿车前轮建议0-0kPa,SUV车型前轮0-0kPa;
后驱车辆
后驱车辆:左前→右后,右前→左后,左后→左前,右后→右前;
轮胎换位策略与影响
四驱车辆
四驱车辆:全交叉换位(左前→右后,右前→左后,左后→右前,右后→左前)。
增大胎宽
增大胎宽:将原厂0mm胎宽升级至mm,同步计算外径变化并调整车速传感器参数;
降低扁平比:从系列改为0系列,需加强悬挂阻尼以抵消侧倾刚度提升带来的颠簸感;
负外倾角设定:赛道驾驶可设定-°外倾角,配合胎压降低0%以增大接地面积。
增大胎宽:将原厂0mm胎宽升级至mm,同步计算外径变化并调整车速传感器参数;
外倾角修正
外倾角修正:
标准范围:乘用车通常为-0.°至+0°;
正向倾斜过大会加剧外侧磨损,负向倾斜则导致内侧异常磨损;
调整方法:通过悬挂臂偏心螺栓或垫片改变支点位置。
前束角校准:
目标值:多数车型设定为0°至+0.°(轻微内八);
工具:使用激光定位仪测量两侧轮胎前端与后端距离差,调节转向横拉杆长度。
外倾角修正:
标准范围:乘用车通常为-0.°至+0°;
正向倾斜过大会加剧外侧磨损,负向倾斜则导致内侧异常磨损;
调整方法:通过悬挂臂偏心螺栓或垫片改变支点位置。
外倾角修正:
定期换位可均衡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根据驱动形式选择换位模式:
工具:使用激光定位仪测量两侧轮胎前端与后端距离差,调节转向横拉杆长度。
换位后需重新紧固螺栓至厂商扭矩值(通常0-0N·m),并按对角线顺序分三次拧紧;
若轮胎存在单侧偏磨,需结合四轮定位排查悬挂问题。
换位后需重新紧固螺栓至厂商扭矩值(通常0-0N·m),并按对角线顺序分三次拧紧;
操作要点
操作要点: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输入轮毂边缘距离参数,启动机器测量静态/动态不平衡量;
数据验证
数据验证:调整后需路试检测直线行驶稳定性,并观察方向盘回正力度是否对称。
旋转轮胎车辆基本数据修改教程
标准范围:乘用车通常为-0.°至+0°;
正向倾斜过大会加剧外侧磨损,负向倾斜则导致内侧异常磨损;
调整方法:通过悬挂臂偏心螺栓或垫片改变支点位置。
标准范围:乘用车通常为-0.°至+0°;
正向倾斜过大会加剧外侧磨损,负向倾斜则导致内侧异常磨损;
目标值:多数车型设定为0°至+0.°(轻微内八);
工具:使用激光定位仪测量两侧轮胎前端与后端距离差,调节转向横拉杆长度。
目标值:多数车型设定为0°至+0.°(轻微内八);
胎压调整原则
胎压调整原则:
若轮胎存在单侧偏磨,需结合四轮定位排查悬挂问题。
设备安装
设备安装:将轮毂中心轴对准动平衡机主轴,使用锥体夹具锁紧;
调整方法:通过悬挂臂偏心螺栓或垫片改变支点位置。
负外倾角设定
负外倾角设定:赛道驾驶可设定-°外倾角,配合胎压降低0%以增大接地面积。
轮胎倾斜角度(外倾角)与前后束角的调整直接影响操控稳定性,需借助专业定位仪完成0:
轮胎参数修改是调整车辆性能的核心环节,主要涉及尺寸、胎压、花纹类型等关键指标。根据提供的轮胎尺寸换算公式,可通过计算轮毂直径与扁平比实现规格调整:
轮胎外径计算公式:
D=轮毂直径(英寸×) + 轮胎宽度(mm)×扁平比(%)×
例如将0/R轮胎更换为/R时,需通过公式验证两者外径差异(约mm),确保不影响车速表精度和悬挂几何。
轮胎外径计算公式
配重添加
配重添加:根据提示在轮毂内侧(粘帖式)或外侧(卡扣式)添加铅块,直至误差值≤g。
降低扁平比
降低扁平比:从系列改为0系列,需加强悬挂阻尼以抵消侧倾刚度提升带来的颠簸感;
需结合载荷与温度动态修正:夏季胎压降低-0kPa防止爆胎,冬季升高kPa增强抓地力。
预处理阶段
预处理阶段:拆卸轮胎后清除表面异物,检查胎面磨损是否均匀;
设备安装:将轮毂中心轴对准动平衡机主轴,使用锥体夹具锁紧;
数据采集:输入轮毂边缘距离参数,启动机器测量静态/动态不平衡量;
配重添加:根据提示在轮毂内侧(粘帖式)或外侧(卡扣式)添加铅块,直至误差值≤g。
预处理阶段:拆卸轮胎后清除表面异物,检查胎面磨损是否均匀;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任何参数修改均需在合法合规前提下进行,避免影响ABS/ESP等电子系统标定逻辑。
(注:本文所述操作需专业设备支持,建议在认证维修机构完成。)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