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02 92
在《易经》中七是乾卦的象,代表天。
《易传》中说:"天一以清,地二以宁,天三以明,地四以生,天五以 ? ,地六以成,天七以一阳来复于上,而万物生长皆归焉。"
这里的"一"指天地未分之前,"七"是指天地初分之后。
从以上可以看出,七这个数字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即表示阴阳交合、万物化生的状态;二是社会属性(人伦),即表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妇相配的社会关系。
所以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将这种自然和社会的关系用符号的形式表达出来:一个圆圈里面有一个点,外面是一个口字,中间是一个田,也就是一个男根。
这就是所谓的八卦,也叫太极图。
为什么叫乾卦呢?因为乾为天。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离不开阴阳两气的运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理,曰柔与刚。是以刚健而不陷,其性实坚。至善若水,处下而有润,则能滋养万物,终达于海。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所为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以此言天道,而归之于人事。
由此可见,古人把阴阳看成世界的根本规律,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着的对立统一体构成的。《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谓道"。所谓道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中包含的自然法则。
在古人眼里,世界是由两种相反的力量——阳气与阴气组成的。它们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又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这便是古代哲学中的太极图。
但是,《易经》所说的阴阳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而是指两种不同性质的气。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气之间存在着一种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对应的关系——对偶关系。
例如,太阳为阳性,月亮为阴性。但太阳和月亮又是统一的整体。如果拿掉任何一个部分,就无所谓太阳或月了。同样道理,如果拿掉乾坤坎离四个爻中的任何一方,也就没有了干支。
由于干支纪日法是以十二个时辰为基础,按照十天干的五行顺序排列出来的。其中每个时辰都有相应的属相动物作标志。比如辰时对应的是龙,卯时对应的是兔等等。
十二生肖便成了中国人最熟悉的动物象征之一了。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