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02 96
沧海宝石镶嵌
沧海宝石镶嵌,是古代一种非常复杂的金银错工艺。这种工艺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最为盛行,它以黄金为底,将各种颜色的宝石和金属细丝紧密地镶嵌于底板上而成,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据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金银器制作已相当精美。当时,人们已经懂得运用不同的金属来表现不同的颜色,并利用不同颜色的金、银、铜等材料,通过巧妙的构思,使多种颜色互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的效果。
例如,在战国早期的"曾侯乙编钟"上,就有用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金丝和金片组成的三条龙图案;还有用黑、白、赤、黄、青、紫六种不同色度的银丝制成的云纹图案。这些色彩斑斓的纹饰,既体现了楚国人对美的追求,又充分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金银错工艺技术。
到了汉代,汉代的金银器制作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从现存的西汉墓中出土的文物来看,无论是漆器还是青铜器、铁器等,都大量使用了金、银、铜等多种材质。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造型生动、装饰华丽的鎏金、鎏银制品。它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丰富,如车马饰件、动物形饰件、人物形象、神怪题材等等,应有尽有。
另外,汉代的金银错制作工艺也更加成熟。由于当时的冶铸业发达,除了传统的 ? 刻、焊接、堆垒、镂空等手法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法:一是采用捶击法,即把薄而小的金片或银片锤成细密的薄片,然后根据需要粘接成各种形状;二是采用压印法,即将事先做成的模具固定在器物上,然后用工具压出所需的花纹图案;三是采用了失蜡铸造法。所谓失蜡铸造,就是在铸模内涂上一层蜡质材料(主要是蜂蜡)后进行浇灌,待其冷却后再脱去模具。这种方法可以避免范型变形、铸件气孔以及表面裂纹等问题。
汉代时期对贵金属首饰的加工技艺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对于黄金和白银这两种贵重金属的使用更为普遍。同时,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出现了许多新颖别致的造型。如东汉时出现的虎座凤鸟壶、羊角灯、鸡冠壶、人面鼎等等。汉代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器皿,如高足盘、三耳罐、四耳瓶、双耳尊、五耳杯、七乳杯等等,这些器皿虽然形体不大,但却十分精巧美观。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佛像制造业也随之兴起。这一时期,佛造像的制作风格逐渐由写实向写意过渡。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