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帕戈斯鲨鱼(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archarhinus galapagensis):又称直翅真鲨。1905年该鲨鱼物种在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附近发现,即以发现地命名。
形态特征
加拉帕戈斯鲨鱼体长平均1.8-2.4米,最大长度可达3.7米。体大而修长,头部平扁,向尾部逐渐侧扁;尾鳍特别发达者,往往为全长之1/3,尾柄两侧有纵走棱脊。口宽广、强度弧形弯曲;鼻或口鼻部大致圆形;口角多少有唇沟。鳃裂中型,第四、第五鳃裂在胸鳍基底上方。鳃弧无鳃耙,亦无鳃状构造。齿箭头状,仅有一尖头,中央齿多直立,侧齿多向口角侧斜,上颌牙齿有锯齿,三角型,下颌的牙齿窄。背鳍2枚,第一背鳍大型,狭窄,几乎是笔直的;第二背鳍与臀鳍小型,且互相对。尾鳍短于全长之1/3,后端下方有缺刻。整体具棕灰色背面和侧面,以及一个白色的腹面,后缘比身体的其余部分更暗。尾巴有黑边,长1至4米。这种鲨鱼的一个特征是它高耸的第一背鳍,稍微圆润的尖端起源于胸鳍的后端。
分布范围
加拉帕戈斯鲨鱼正如其名,被发现于加拉帕戈斯群岛𫛭。加拉帕戈斯鲨鱼也出现于世界各地温暖的热带水域。在这个庞大的活动范围,加拉帕戈斯鲨鱼似乎更倾向于在海洋岛屿周边活动,如生物独特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和无人居住的哥斯达黎加海域的科科岛。分布于萨摩亚群岛、澳大利亚(豪勋爵岛)、百慕大、哥伦比亚、库克群岛、厄瓜多尔(科隆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日本(小笠原诸岛)、马达加斯加、新西兰(克马德克岛)、诺福克岛、巴拿马共和国、葡萄牙(亚速尔群岛、马德拉)、圣赫勒拿、阿森松岛、特里斯坦 - 达库尼亚群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美国(加州、夏威夷岛)。
栖息环境
加拉帕戈斯鲨鱼首选的栖息地是珊瑚礁周围岩石清澈的海水底部。生活在温暖的水域,是生活在开放的海洋中的中上层鱼类,一般生活在水下5-60米,在水平面下280米也可以发现其踪迹。
生活习性
加拉帕戈斯鲨鱼的食物来自海洋,在海底取食,以鱿鱼和章鱼为主。有时也会捕食其他鲨鱼,并猎食围绕岛屿活动的海狮和海鬣蜥。好奇心十足的加拉帕戈斯鲨鱼还喜欢追随船只和潜水者。加拉帕戈斯鲨鱼是真真正正的食子类。作为胎生类鲨鱼,小鲨鱼通常在“哺乳”期都会呆在浅水区域,以免不小心成为成年鲨鱼的猎物和口中餐;一旦离开浅水区后,哪怕碰上的是自己的妈妈,母鲨鱼也会象捕捉其它猎物一样“大义灭亲”。加拉帕戈斯鲨是一种活跃的捕食者,经常成群出现,较大的个体食物更加多样,包括其他鲨鱼、海岸海蜥、海狮,甚至垃圾。
繁殖方式
加拉帕戈斯鲨鱼给胎生,每胎产仔6-16个幼仔。鲨鱼幼仔出生时体长测量约70-80厘米,最初这些幼崽留在浅水区,远离成年的加拉帕戈斯鲨鱼,从而避免同类相残。随着年龄增长将进入更深的水域,在体长达到1.7-2.3米之间时,臻于成熟。一条鲨鱼可以增长约十年,寿命大约24年。雌性每2到3年产下4-16只幼仔。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这一物种的生活方式,使其容易受到数量下降而可能无法恢复。主要的威胁来自周围的岛屿的引进物种和其他诱饵捕鱼活动。这种常见的物种的侵略性质,连同占领近岸栖息地,导致的压力可能会消灭当地物种。被中断的地理分布和未知级别的移民对这些与世隔绝的种群,也具显著的风险。还应当指出的是在太平洋不受控制的合法和非法的鱼翅猎取,包括科隆群岛海洋资源的减退,对该物种的数量影响已经显著发生。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了这种鲨鱼的保护状况,认为它目前并不受威胁,但由于繁殖速度缓慢,受到了广泛的捕捞压力。
参考资料
Carcharhinus galapagensis.reeflifesurvey.com.2024-10-24
Carcharhinus galapagensis..The IUCN Red List ..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