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02 94
本文目录
先说结论:度量衡分别代表,长度、容积、重量!
1-度量衡的基本定义
度:长度标准,常见的单位有尺、寸、仞等,得寸进尺等成语就是长度单位的集中体现。(古代一尺相当于手掌的长度)
量:容积标准,常见的为斗、升等,斗米养恩,升米养仇,就是容积单位的歇后语。
衡:重量标准,常见的有两、钧、石等,几两银子,几石粮食等就是常用的说法。
2-基本的重量单位换算规则如下:
1石= 100斤
1斤= 10两(旧制16两,1两=0.0625斤)= 0.5公斤
1两= 10钱
3-重量单位的发展
衡的进位方法值得多研究,根据古人所言: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关于使用两以下的钱、分、厘、毫、丝、忽等小单位。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在楚国,由智慧的劳动人民制作了一个小型衡——木衡,铜环权,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给黄金称重。
完整的一套环权共十枚,有点类似于我们的秤砣,或者理解为相应的砝码,分别为一、二、三、六、十二铢、1两、2两、4两、8两、1斤。在称重时,一端栓货物,另一端栓环权,两边平衡后就可以确定火舞的重量了。
基本上经过考究,1铢大约重0.7克,1两大约重15克半,1斤大约重250克,相当于咱们现在斤的一半重量,比如八十斤的武器,放到今天也许就三四十斤,所以挥舞起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而在咱们国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中,还有一支战国时铜衡杆,在杆中间有提拉用的扭环,其型介于甜品和秤杆之间,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衡器,通过杠杆原理来进行物体的称重。
“衡”在古代是测量物体轻重的计量单位。“衡”是“度量衡”计量单位之一,度量衡是由商鞅发明。“度”是计算长短用的器具,“量”是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各国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颁发统一度量衡诏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度量衡与数学、物理、天文、律学、建筑、冶炼等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商鞅为统一秦国度量衡而于公元前344年制造的标准量器铜方升上刻有:“十六寸五分寸壹为升”,用度量审其容。
衡是重量单位。
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计量长短用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因地域和国情不同计量统计方式不同。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
度量衡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计量单位,其中衡是指重量的单位。
很早以来,铢、两、斤、钧、石五者都用作重量的单位。其进位方法颇值一提: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分、厘、毫、丝、忽等,原是小数名称,后从长度借用为重量单位名称,自宋代开始定为钱的十退小单位。
宋代权衡的改制废弃了铢、絫、黍等名称,其重量单位名称自大到小依次为石、钧、斤、两、钱、分、厘、毫、丝、忽,其进位方法已如前述。宋制衡量一直沿用至元明清,很少改易。但有一点须指出,宋元明清之医方,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而晋唐时一分则为两钱半,二者不同。
扩展资料:
度量衡的发展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传说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度量衡单位最初都与人体相关:“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这时的单位尚有因人而异的弊病。
距今5000年前的大地湾仰韶晚期房F901中出土的一组陶质量具,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量器。大地湾这套陶质古量器,出土于房F901的主室中(前堂);主要有泥质槽状条形盘、夹细砂长柄麻花耳铲形抄、泥质单环耳箕形抄、泥质带盖四把深腹罐等。
其中条形盘的容积约为264.3立方厘米;铲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5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积约为26082.1立方厘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铲形抄的二倍外,其余三件的关系都是以十倍的递增之数。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