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02 95
岩石中元素的反应是岩属性反应。
根据矿物成分和化学性质,将岩石分为三大类:岩浆岩类、沉积岩类和变质岩类。
岩浆岩类由高温的熔融物质组成;沉积岩是由地表水或雨水冲刷、侵蚀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组成的;变质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于热胀冷缩而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的。
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一定的温度压力等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和压力的增大,一些低熔点的金属会逐渐挥发,并产生大量气体。这些气液包裹着金属颗粒,使铁、锰、镍、铬等金属从固相转变成液体,并在液体状态下沉淀下来。同时,一些难溶于水的杂质如碳酸盐、硫酸盐、氧化物、硫化物等也会随之沉淀,从而形成各种类型的矿石(见图2)。
当温度降低时,上述现象又会重复发生。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变化,可以控制某些元素的生成或消失。例如,含铜高的侵入体在冷却过程中,由于铜的析出,其含铜量下降,但含硫量上升。反之,则相反。这种随环境条件变化而改变含量的现象称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简称地化循环),它对于认识地球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元素在地表水中溶解度的差异,可将地表水分为硬水和软水两种类型。硬水是指钙镁离子含量较高,硬度较高的水体。软水是指钠钾离子含量较高,硬度较低的水体。
硬水中含有大量的钙、镁、钠、钾、铵、硼、锌、铅等多种常量和微量元素。钙、镁、钠、钾、铵为地壳中的常见元素。它们在地壳中分布广泛,数量较多,对生命活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成为人类研究的重要对象。
据统计,地球上70%以上的陆地表层被玄武质熔岩覆盖,20%左右的陆地表层被基性和超基性火成碎屑物质所覆盖。还有约10%左右的地表被第四纪冰川覆盖。由此可见,火山喷发、地震、河流泛滥、风化和海浪冲蚀以及海洋生物的作用都是造成地表岩石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沉积物包括砂石、土壤、有机质、腐殖土及各类矿物质等。它们主要是由降雨、河水、湖水、大气降水、冰雪溶化、地下涌流及人为工程等活动造成的。
一般认为,气候干燥地区以陆源碎屑为主,多呈粗粒结构;气候湿润区以河湖相碎屑为主,多呈细粒结构。陆源碎屑主要来自河流、洪水、风力吹扬起的泥沙,以及人工填筑而成的土地。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