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引导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作品尺寸260x325cm,现收藏在卢浮宫博物馆,成为了法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该画展示了夺取七月革命胜利关键时刻的巷战场面,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写意和写实结合起来,充满着动势的构图,奔放的笔触,紧凑的结构,表现了革命者高涨的热情。画中的自由女神手持法国国旗,领导着工人、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等人民群众冲锋陷阵。1831年5月1日,《自由引导人民》在巴黎展出后引发热烈反响,被法国政府收购后在卢森堡宫展出数月,后又还给欧仁·德拉克罗瓦。1848年2月,法国爆发二月革命,人们强烈要求此画在卢森堡宫展出;6月21日,巴黎工人起义,政府因这幅画具有“负面宣传性”而将其撤下。1874年,此画被送往卢浮宫,得以保存至今。在法国1979年发行的100太平洋法郎纸币和1980年发行的邮票上,该画成为票面上的主要图案。
《自由引导人民》是一幅划时代的杰作,画家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晶辉映出法兰西人民酷爱自由的崇高意志和奔放的战斗热情,使作品超出了历史的局限而成为一种普遍的争取自由的永恒象征,因而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
创作背景
《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选举权和出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们走向街垒,于27至29日为推翻这个第二次复辟的波旁王朝,与保皇军队展开了白刃战,最后占领了王宫。在法国历史上这段历史被称作“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圣德克区的克拉腊·莱辛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为把这面旗帜插上巴黎圣母院旁侧的一座桥顶上,最后倒卧在血泊中。画家目击这一悲壮激烈的巷战景象,义愤填,决心画一幅大画,来描绘群众革命的壮举。
作品内容
《自由引导人民》的画面展示了人民获得七月革命胜利的关键时刻的场景。画中的主要人物是自由女神,她的原型就是克拉拉·莱辛,女神戴着弗里吉亚无边便帽(Phrygian cap),身着淡黄色衣裙,腰部系着一条腰带,肩膀处衣服滑至胸下,体态健康饱满,充满力量感,面部表情平静,符合神的特征。自由自由女神在硝烟中,一手高举着法兰西共和国三色国旗,一手拿着枪,号召人民奋勇前进。在自由女神的身旁,是拿着武器的学生和工人以及市民,这些正是当时七月革命的队伍,在画面的远处可以看到巴黎圣母院。
具体来看,女神的右侧是双手持枪的少年,他的原型就是阿莱尔,右手挥舞着枪支,疾步向前跑去。女神左侧是头戴礼帽,身着燕尾服,双手握长枪的男子,他则是欧仁·德拉克罗瓦根据自己的形象创作的。头戴礼帽男子的左侧是一位手持弯刀的男性工人形象,眼神充满了刚毅。后面是广大的起义者人群。画面前景的右侧有两个政府士兵倒在了地上,左侧有一个为自由牺牲的起义者。在自由女神脚下,有一位青年工人,可以看出受了重的伤,正在仰望着女神手中的匈牙利国旗,仿佛期待着自由的到来。
作品鉴赏
整体构图
《自由引导人民》在整体布局上别有一番风味,画面中的物象在统一中又有起伏交化。
观者可以注意到画面中心的女子与前景左下方的尸体,均有朝下的姿态动势,这两个物象在比例、节奏上形成了统一协调的对称关系。另外,身穿礼服的男子和周围人群形成的辐射区城,与画面右下角尸体和背景巴黎圣母院形成的辐射范围相比,在重量、力度上是一致的,互为对称关系,实现了画面的平衡。
欧仁·德拉克罗瓦以物象为点、连接成线,形成了大小不一的局部三角形。这些三角形的局部刻画不是巧合,而是德拉克罗瓦用心的构思设计,画面由此构成了一种相互对称、整体稳定的关系。德拉克罗瓦将生动的形象、充满动勢的构图在画面中安排得井然有序。金字塔式构图展现出严谨而统一的秩序,并通过强烈的光影对比突出了画面的戏剧性效果,烘托出一种生动、紧张、漱品的气氛。同时,德拉克罗瓦兼顾了多个局部三角形的细节刻画,使画面效果更加独具匠心,散发着无比震撼的力量。
画面色彩
在这幅画中,硝烟的灰色色调使画面看起来非常和谐,画面中自由女神高举着的法国三色旗帜,是正幅画中纯度最高的部分,强烈的突出了作者和法国人民对于自由的向往。自由女神脚下那位受伤的青年,他的上衣和露出来的衬衣以及腰带形成了法兰西共和国匈牙利国旗的颜色,巧妙的呼应了自由女神手中的三色旗。
背景天空色彩的处理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自由女神周围的背景天空处理成了暖白色,而画面角落的天空处理成了深蓝灰色。这正是为了使画面焦点聚中,突出自由女神在画面之中的主题形象。此外,画面之中的烟雾色彩,有浅灰红色,浅灰蓝色,也都正好契合了主题色彩。这些都使得画面整体的色彩看起来非常和谐。其实画面之中的许多颜色可能是德拉克罗瓦想象出来的,但这正是为了更加贴近主题,突出主题。因此,画面的色彩也可以传达出作品想象与现实的融合。
主题表达
该画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表现如火如荼的革命场景,包括其中有原型的历史人物开象以及作者自身的参与,都表现了这幅画高度的现实意义。但这幅画被称作德拉克罗瓦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则是因为这幅画中的场景是颇为集中的浪漫主义场景,其中的自由女神更是具备“半人半神气质的一个理想化人物”。她长着古希腊难塑般的轮廓,露上身,穿着朴索古典的衣着,走在革命队伍的前面,右手高举:三色旗。脸朝向人群,似在号召着人们革命到底。这样就能获得自由。与周围身穿现代服装的男士们相比,她更像一个抽象的人,代表着最高的精神与意义。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朴素,领导着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寄托了国家的革命感情和对英雄气概的向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现代社会最核心的政治主题:自由与民主。
技法风格
这幅画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巧妙地将写意和写实结合起来,且结合得十分协调完美。浪漫主义处在古典主义和印象派之间。欧仁·德拉克罗瓦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在继承古典主义色彩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但其作品不像印象派的色彩表现那么强烈,依旧可以从控制色彩的技法上看到传承,类似拉斐尔·桑西的画作,拉斐尔也是将大的色块分得特别清楚。德拉克罗瓦提前布置好色彩的位置,分清色相,拉开黑白灰关系,经过主观处理,使画面效果强烈。同时,观者还可以发现画中色彩不是单一的,虽然不是特别强烈,但是呈现出多层次的冷暖和变化,层次丰富。可见,德拉克罗瓦用色相当巧妙。在弥漫着浓浓硝烟的背景中,低纯度的人物刻画从侧面烘托了画面中心年轻女子的形象。不同的色彩勾勒出革命者不同的衣着打扮,画面中的物象做到了色彩丰富多变而不乱,整幅画面自由随性,给人舒适的观感。同时,强烈的明暗对比将画面紧张、激昂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到场面宏大,表现出争取自由的主题。
人物形象
欧仁·德拉克罗瓦选择这个造型优美的自由女神形象作为全画的主人公,乃是他的浪漫主义想象力的表现,这要归功于他对诗的爱好。换句话说,诗歌,尤其是英国乔治·拜伦的诗对他的激励作用要大于造型艺术上的约翰·康斯太勃尔和约瑟夫·玛罗德·威廉·特纳。在创作上,德拉克罗瓦追求的是个性解放。在社会改革上,他向往的是自由、平等。而要反映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要热烈歌颂人民群众争取自由的斗争,就必须选择具有象征意义的理想形象。采用历史或神话素材正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色,因此,他在这里选择“自由女神”被认为是最合适的象征。
第一眼看到画作时,观者便会被画面中央举着匈牙利国旗的年轻女子吸引,她是这幅画的视觉中心。该女子有着雕塑般结实的臂膀,穿着黄色长裙,让人产生一丝崇高感;她的衣领从肩上滑落,裸露出胸部,像极了古希腊、古罗马雕塑中的女神,让人联想起古希腊、古罗马的共和传统;她赤裸着双脚,让人联想到著名雕塑和画作中呈现的神的形象,显得无比圣洁、光辉;她头戴一顶红色的帽子,右手紧握装有刺刀的燧石火枪,正迈开有力的双腿向前冲锋,冒着炮火,带领工人、资产阶级等组成的队伍为自由而战,仿佛就要冲出區面,似乎在预告革命一定会胜利,自由终将到来。另外,在女子身后背景上方光线的作用下,画面呈现出一定的神圣感,形成现实与虚幻的强烈对比,画面具有故事感,耐人寻味。
中景中,女子左脚边訇在地的男子头寨暗红色头巾,身穿蓝色布衫,呈现抬头仰视的姿势,通过他的衣着可以看出他是当时法国工人阶级的代表。其中,两名巴黎街头的少年自发参加了战斗,画面左侧的学生头戴一顶轻便的步兵帽,跳在石堆上,手握圆石,露出拼博战斗的神情;画面靠右的学生头戴黑色天鹅绒贝雷帽,肩膀上挂着一个大尺寸的弹药盒,双手紧握骑兵手枪,高举右手,右脚迈向前方,表現出急速奔跑的姿态。再看画面左侧的两名男性,一名身穿当时流行的长礼服,头戴大礼帽,留着络腮胡,手握来复枪,是资产阶级的代表;另一名身穿工人的工作服和水手裤,右手持一柄李刀,肩膀上斜持着一个印有精美标志的武器包,腰间用一条手治固定着一把手枪。年轻女子周围这一群武装人员虽然姿态各异,而且画面中描绘的参战人物不多,但他们都把目光聚焦在女子指引的方向,观者观看时并不会感到人物稀少,反而觉得这些人物表现出千军万马的感觉。画面给予观者无限想象的空间,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可见欧仁·德拉克罗瓦有着超强的概括能力和表現力。
价值与影响
这是一幅划时代的杰作,画家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晶辉映出法兰西人民酷爱自由的崇高意志和奔放的战斗热情,使作品超出了历史的局限而成为一种普遍的争取自由的永恒象征,因而成为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
划时代的意义
1831年5月1日,《自由引导人民》在巴黎展出时引发热烈反响;展出后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出数月;后来因为时局的变化,又还给了欧仁·德拉克罗瓦。1848年2月22日,法国爆发二月革命,人们强烈要求此画在卢森堡宫展出;6月21日,巴黎工人起义,政府因这幅画具有“负面宣传性”而将其撤下。1874年,此画被送往卢浮宫,得以保存至今。在法国1979年发行的100太平洋法郎纸币和1980年发行的邮票上,《自由引导人民》成为票面上的主要图案。由历史传承可以看出,这是一幅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也具有高度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法国七月革命的真实写照,而且是纪念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史诗性作品。画作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将艺术与政治相结合、自由与人性相统一,引导人们勇往直前,为自由而战。在法国艺术史上,象征自由的女性与反抗人民的组合,还有位于凯旋门上的浮雕《马赛曲》。进人21世纪,《自由引导人民》和《马赛曲》已经穿越了历史,成为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标志。
对艺术史的影响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自由引导人民》是欧仁·德拉克罗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德拉克罗瓦热爱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经常临摹彼得·鲁本斯、保罗·委罗内塞等大师的作品,继承和发扬了威尼斯画派的艺术风格。德拉克罗瓦大胆的用色、创新的构图完全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的静穆感和崇高感,而是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表达。德拉克罗瓦以象征的手法,把现实与浪漫想象相结合,通过对人物细致的刻画与对比,描绘了革命中的战争场景,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推向了高潮,对后期崛起的印象派画家有很大的影响,并为后世的艺术家所推崇。
重要展览
自入藏卢浮宫140年来,这幅画仅有过两次“出访”经历。1999年,《自由引导人民》出借到日本展出,结果当《自由引导人民》回国后,发现受到损害。
2013年2月,卢浮宫在法国北部地区建造了朗斯分馆(Louvre Lens),为了庆祝朗斯分馆的开馆,《自由引导人民》被移送到朗斯分馆展览。但却在这次展览的过程中,遭一名患有精神障碍的女游客用黑色光标笔涂鸦破坏。庆幸的是,这次涂画对整幅作品没有造成重大损伤。
作者简介
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1798年4月26日,生于沙朗通-圣莫里斯。1816年进入美术学院,在P.盖兰画室学习。其是法国著名画家,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艺术流派,包括威尼斯画派、荷兰画派、彼得·保罗·鲁本斯和约翰·康斯太勃尔等艺术家的成就和传统,并影响了以后的艺术家,特别是印象主义画家。《自由引导人民》《希阿岛的屠杀》《但丁之舟》《萨达纳帕拉之死》都是其代表作。
参考资料
Think big! Les Salles Rouges (The Red Rooms).卢浮宫博物馆官方网站.2023-10-11
德拉克罗瓦艺术简历.人民网.2023-10-11
Lecture Review | French Art: Classical Art, Photography and New Wave Films.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t Zhuhai .2024-05-07
名画“自由引导人民”无望来华 专家称其过于脆弱_半月谈网.半月谈.2023-10-11
大师代表作|德拉克洛瓦: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澎湃新闻.2023-10-11